融众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融众资讯-中国经济增速将重回8%

中国经济增速将重回8%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日期:2015-09-28 10:15:32    点击:345次

  中国资本市场似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全世界热议的话题。今年以来,从股市波动到人民币汇率贬值,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心。
  而在获得超高关注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投资者们要解答的基本命题。
  不过最近,这道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至7%左右。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中国经济还可能重回8%甚至两位数的增长吗?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在出席由和讯网、博赢财富联合主办的“2015(上海)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重回8%的速度将指日可待。
  投资疲软致下行
  7%,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速度。与过去几年8%,甚至更早之前两位数的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新变化,不同的经济学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简单地来说,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经济下行究竟是一个结构问题还是周期现象?如果是一个结构问题,那牵涉到中国经济未来究竟还有多少潜在增长率?如果是一个周期现象,那么该如何对症下药解决需求问题?只有对这一问题作出判断,经济学家们才能开出自己的“药方”。
  而在张军看来,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与结构问题无关。“中国经济处在7%、甚至更低的增长状态,不大可能是由结构问题造成的,更主要的是需求方或者是商业周期的问题。”在演讲一开始,张军就给出了清晰的观点。
  张军告诉记者,自己研究了中国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从而推测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如果按照国际美元计算的话,这些年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都在8%左右,然后逐步下降到7%、6%,20年之后只有5%多一点。潜在增长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下降,这符合经济收敛的规律——起点低的时候跑得快,起点高就会慢下来。”张军解释道。
  张军认为,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会逐渐下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张军同时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解释中国经济近期出现的下行压力。
  因此,在张军看来,中国经济放缓的真实原因是投资需求的下降。目前,我国投资占GDP比重高达50%。在消费和贸易增长保持平稳的情况下,一旦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则GDP增长也会持续下滑。
  张军进一步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而在正常年份这一数据都在25%左右。“从25%下降到11%,这意味着投资没法托起超过5%以上的GDP增长。这是典型投资需求萎缩导致GDP增长下降的现象。”
  调结构
  那么,为何在短期之内中国投资需求出现大幅回落?又有何解决之道呢?
  对此,张军仔细分析了投资中的三大领域——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制造业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他指出,前两者投资需求疲软的原因,是因为前期投资过多,目前仍处于调整期,因此不可能形成新的投资需求。
  “2008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此后两年,每年新增信贷占当年比重超过40%。即使在2011年宏观调控之后,每年依然维持35%以上的信贷扩张。这些刺激政策形成了过度的投资,导致今天的投资需求,特别是涉及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拉升。”张军解释道。
  而制造业投资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张军指出,自2006年以来,制造业的劳动力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化,即技能劳动力的比例在大幅上升,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必须支付更高的人力成本才能留住员工。
  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产业因为人力成本增加而举步维艰。而更多的劳动力则进入高端服务业,这也是为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扩张迅速的原因。
  张军认为,这显示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过去30年中,大量的非技能劳动力离开了农村,进入制造业。制造业也吸纳了大量的物质资本积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技能劳动力向附加值率较高的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中国不可能在未来5年将制造业大量地转移出去,我相信制造业还会保留比较高的份额,但是相对于2006年的份额已经大幅度下降了,这为服务业的扩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但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张军认为,短期之内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还会保持比较高的份额,但与2006年的峰值相比,制造业的份额已经大幅下降,这也为服务业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在未来几年,制造业投资不会很快复苏。”张军指出。
  张军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着的一个巨大挑战。挑战不仅来源于短期经济下行的风险,更是来源于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西方主流媒体质疑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的能力。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主动放弃了治理投资需求的工具。不然早在两年前,政府就应该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让经济增长维持在7.5%-8%之间,通过树立信心使经济回到繁荣的轨道,从而消化之前的过度投资,并创造新的投资需求。”
  但是,这一方法并非没有使用过。在1999年中国经济出现收缩迹象时,当时的政府就采取了类似扩大需求吸收过剩产能的办法。张军指出,目前政府希望中国经济经历几年痛苦的调整和转型,能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而不是原地踏步,“这是在倒逼经济结构转型”。
  资本市场将繁荣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将出现巨大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期。
  “中国经济未来的转型乃至于转型后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将不再表现为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力资本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高,需要有更高的回报率,这些回报率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张军认为,早期制造业可以利用基础设施进行间接融资,而现在要靠资本市场分摊融资成本,这对经济转型尤为重要。
  而经济转型也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一段较长时期的繁荣期。如果参考日本和东亚经济崛起的历史,这一繁荣期的时间大概是十年。
  “日本的转型期在1973到1983年。1973年中东战争导致石油危机,制造业成本升高,日本公司大量外迁,国内一些新兴产业逐步崛起。在那一时期,日本资本市场维持了长达十多年的繁荣,支持日本经济的转型。”张军表示,资本市场和经济转型是相互促进的,只要经济转型可以持续进行,资本市场繁荣的基础就有保障。
  张军认为,近期资本市场出现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中国经济信心的缺失。但他强调,要从更长远的角度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而不仅仅只看到眼前的波动。
  张军表示,如今无需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只有美国的1/10。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只是因为前两年投资过度导致需求下降,而这需要时间来消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才刚刚开始,不是一个终结。”
  “只要我们有信心,我认为中国经济迎来下一轮的繁荣和回到接近8%的增长,时间其实并不会太长。”张军说。
  • 核心优势

    融众集团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全国连锁平台,多元产品组合,定制型资金方案,严谨风险控制和专业管理团队为您服务

  • 资质荣誉

    多次荣膺世界、亚洲及国内相关机构奖项,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及生命力的金融服务机构。

  • 人才策略

    融众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投资运营专家。更多的图标链接到相关栏目页面。

  • 俱乐部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