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及期限的不匹配所引起的。按照风险成因划分,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融资流动性风险,即为获取足够的资金履行其支付义务,就会产生影响日常正常运作或基本财务状况的风险;另一类是市场流动性风险,即因市场原因导致出售资产或平仓时,可能遭遇市价大幅下跌,从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等特点,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一是金融产品的复杂与创新。金融市场不断出现各种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当中很多面市时间不长,缺乏历史数据,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其风险特性;结构复杂,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较低,银行难以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以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关性,表外业务和嵌入式期权更会加剧这种风险;交易欠活跃,价格波动性强,流动性风险高;一般都具有高杠杆率,对银行资金头寸的影响和风险暴露往往具有放大效应。
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数理模型,特别是依赖许多基于同样原理的计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变动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会放大市场的波动幅度,使得流动性出现过剩或者短缺时,问题进一步恶化。另外,由于模型本身难以预测所谓的“小概率”极端市场情况,往往造成忽视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二是融资渠道改变。由于近年来理财产品的兴起,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动摇了其零售存款基础,增加了波动性,改变了期限结构,许多银行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在这一趋势背景下,全球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依赖批发市场工具,如商业票据、可交易存单及其他货币市场产品,更加依赖同业拆借市场。相对于零售存款,资本市场产品更易受到风险事件传染的影响,波动性更高,周期性更强,因此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这也应引起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三是支付系统的发展与变革。实时全额清算系统、证券交易的交割结算系统、外汇交易的连续联接清算系统等更为快捷和先进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的发展,以及共同对手方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同业拆借带来的信用风险,但同时对抵押品及支付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增加了银行的当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总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普及,手机金融、网络金融等业务越来越普及,网上支付与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挑战。
四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资产证券化模式下,商业银行采用发起销售的新业务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从而扩大批发市场的融资渠道,缓解资产负债表的压力。资产证券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完成交易的时间较长,不能短时间内解决流动性问题;整个资产证券化运作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还增加了银行或有流动性风险。我国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扩大试点资产证券化范围,在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步发展当中,资产证券化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挑战。
五是跨境业务发展。受到2009年以来的欧债危机冲击,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五国深陷危机中,其中银行业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危机及政治危机交织在一起。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德国的一些中型银行因持有美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而陷入困境。澳大利亚主要依赖离岸融资的银行业也受到了影响,欧债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行,这也最终导致了澳本土银行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流动性。大量跨境交易还可能导致流动性问题在其他市场和清算系统间蔓延。实施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的银行可能选择外汇掉期或抵押品跨境转移的途径,从其他货币国家获取资金。但在现实操作中,资产的转移往往需要时间或受到诸多限制,而外汇掉期市场的流动性也难以预测,特别是在压力市场条件下,各国监管机构都会要求在本国运营的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利益,这会使得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从境外获得资金。
由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其表现出突出的高杠杆率的经营特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美国次级债风波以及后来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示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重要性。
融众集团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全国连锁平台,多元产品组合,定制型资金方案,严谨风险控制和专业管理团队为您服务
多次荣膺世界、亚洲及国内相关机构奖项,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及生命力的金融服务机构。
融众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投资运营专家。更多的图标链接到相关栏目页面。